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法制资讯 >> 文章正文
一位资深法官眼中的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之路
阅读选项: 自动滚屏[左键停止]
作者:  来源:新华网  阅读:

 

    新华网上海11月2日电(记者杨金志 刘丹)吕国强,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,从1994年上海成立首家知识产权审判庭至今,他一直从事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工作,经历了中国知识产权审判从无到有、从内向封闭到向全球开放的全过程。

    吕国强对记者说:“我1983年大学毕业,分配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,在民事审判庭工作,从那时起就开始接触著作权纠纷等知识产权案件。不过,从1983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开放,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不强,上海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相当少,类型也很单一,主要就是著作权、专利权和商标权等传统纠纷。”当时,法院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机构,知识产权审判跟普通民事案件同等审理,还没有形成特有的规则。

    吕国强特别提到,当时中国知识产权审判基本处于封闭状态,对国际上知识产权审判的趋势知之甚少。“我当时接待过外宾,他们来参观我们的庭审,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,法官怎么穿着‘军人’制服审知识产权案件?”当时,法院系统还没有换装法袍,法官制服颇似军装。

   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中国开始在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的法院筹建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庭。1994年2月15日,上海市高院、中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庭同时成立,吕国强担任高院知产庭主持工作的第一任副庭长。2001年,吕国强调任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担任副院长,至今仍然主管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工作。

    1994年,上海只有2个知识产权审判庭、9名专门法官。而到了2008年,上海已经有6个知识产权审判庭,有近50名专门审判知识产权案件的法官,他们不仅都具有法学本科以上学历,不少人还拥有机械、通信技术等非法学教育背景。

    从1994年到2007年底,上海各级法院共审理一审、二审知识产权案件8000多件。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,每年知识产权案件的增长率都在10%以上,有时候都要“连轴转”。上海受理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也逐年上升,到2007年已经占到总数的11.3%。

    诉前禁令、诉前财产保全、诉前证据保全,这些以前人们闻所未闻的“新鲜”司法保护手段,也在这些年里相继付诸实践,被人们所熟知。“为了让当事人更好地了解司法过程,我们不仅把判案所依据的法律条款附在法律文书上,还附上了商标图形等专业资料,让人们一目了然。”吕国强说,“如今大多数审判文书都已上网,人们通过互联网就可以看到;不过,对于确认的商业秘密我们不再具体表述,而是在宣判后口头告知,防止再次泄密。”

    “改革开放这些年,我们的知识产权审判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经验。”吕国强说,“我们必须严格依照中国法律和中国已经参加的国际公约审案;同时,知识产权事业跟国际科技发展、经济发展密切相关,我们必须时刻研究新情况、新问题,让审判永远保持生命力。”

 

】【关闭窗口
 :: 站内搜索 ::
 
 
 :: 点击排行 ::
·为被纠集参与者的无罪辩..
·最高院民诉意见
·湖南省2009-2010年度道..
·购销合同样本
·邵阳市司法局 邵阳市律..
·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..
·2011-2012年度湖南省道..
·女方未婚怀孕男方要其引..
·长沙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..
·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..
 
设为主页  |  收藏本站 | 友情链接 | 管理登录